萨提亚模式不仅是一套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关于爱和关系的艺术。
——约翰·贝曼
贝曼老师始终坚信:“萨提亚模式不仅是一套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关于爱和关系的艺术。而它改变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系统”。
很多参加过萨提亚工作坊的学员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萨提亚改变了我的整个家族,甚至是我和我伴侣的两个家族。在系统改变理论的基础上,贝曼根据中国人口数字的公式,算出了“6500万”这个数字,于是,他说:“来吧,用这个数字改变整个系统”。而他同时也意识到,他想创建的帮助家庭、帮助人们获得更多幸福、快乐的目标恰恰和中国政府和谐社会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这也让他觉得他为中国做的一切越发有价值。
幸福无需理由。在他看来,中国人对幸福、快乐的定义和美国人是不同的。美国人非常直接地去追求幸福,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里,人生而幸福,这和萨提亚模式的理念不谋而合,可是现代中国人忘了自己其实是可以拥有幸福的权利,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得。所以贝曼就带来一些实际可操作、可以练习的方法。他不但把这些方法教授给一些普通的家庭,也教授给一些社会工作者和一些需要的企业。
正如贝曼说的,我们需要先看见自己内心的美好,才可能真正看见别人的;我们要先感受到对自己的爱,之后才可以去爱别人。
萨提亚模式的精髓就在于此。
这里分享一篇《生活周刊》对贝曼博士的访谈:
1、您曾经在38分钟内治疗好一个患抑郁症25年的男性,并在国际专业领域获过大奖,那么你是如何来看待抑郁的?
我并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当人们遇到压力时,就会以一种负向的方式来应对,比如酗酒、超负荷工作或者抑郁。
抑郁其实是一种失功能的解决方式。我的治疗是走入患者的内心,让他内心隐藏的愤怒、恐惧或者悲伤浮现出来。我就可以对这部分进行工作,引发他们找到没有被满足的渴望是什么,是不被接纳?不被理解?感觉不爱和被爱?然后看看他们是否能放下那些愤怒、恐惧或悲伤。
我对于这些抑郁者的建议是:一定要去寻求专业帮助,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会觉得这很没面子,但这样的帮助不但会解放患者本人,也会帮到她的家人。如果放弃,他们可能就会走向自杀或者冲突和不快乐攻击身体,患上了身体疾病。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情绪,很多人就会躲到网络上发泄,网络暴力普遍存在,不少人在网上的发言尤其偏激,对于这个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先让我们回到童年,往往会受到老师的评判、家长的评判。这是一个评判的社会,从小被评判惯了,不知不觉内化了批判的模式,长大也会有同样的反应。
我觉得真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还是要从孩子教育开始。作为好的父母,就要学习如何接纳你的孩子,也许你不能接纳孩子的某种行为,但是不能把孩子的行为和孩子本身混为一谈。从小被接纳的孩子,长大也不会对社会恶意相向。
3、社会压力大,网络舆论强大,让更多人更加在意外界的看法,对别人的评判非常重视,而忽视自我价值,对此您会如何教他们提升自尊?
是的,我发现这里的人们对外界的评判非常敏感。我们的课程会从五种方式来帮助这样的人们。
教他们如何发现自己的资源进而喜欢自己、如何欣赏自己、如何接纳自己,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值得,这些都关乎他们如何来看待自己。
人们习惯了由外面来被告知“我是谁”,而我要教会他们从内在感受自己是谁,成为自己的评估者。
4、据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后的离婚率高达57%,2013年,上海全市办理协议离婚登记共60408对,同比2012年上升37.4%;而从年龄结构看,30—40岁之间办理离婚登记的人数为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你觉得造成如此高离婚率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积极意义上看,女性得到了更多自主权。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新的一代更缺少耐心,更自私,当有一些冲突出现,不是想办法去面对去解决,而是直接放弃。
他们缺少一种技能,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差异。我觉得,如果夫妻双方把对方看得比彼此的差异更重要,把两个人的婚姻看得比差异更重要的话,也许就能有更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