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养方式。有时候,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隐患。所以,这几种低情商的做法,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孩子犯错之后,家长千万不要去做。当孩子犯错时,许多父母喜欢翻旧账,他们认为,通过不断重复孩子的错误,孩子可以吸取教训,尽快改正。但实际上,用旧分数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我真的很差”,而不是“我该怎么改正错误”。当心中的羞愧、愤怒、烦恼等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会下意识地屏蔽父母的唠叨,渐渐地孩子会选择自暴自弃。所以,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每一个错误时,都要尽量克制自己的冲动。大家都要踏实,一次只专注一个问题,不要翻旧账,不要重复以前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只会把一个问题增加到两个甚至更多,不仅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心理状态,父母翻旧账是伤害孩子的最大元凶。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了错,拒绝道歉,于是开始威胁孩子说:“犯了错不道歉,怎么这么不听话,要挨打?”强迫孩子道歉,看似圆满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孩子不主动,这样的错误就没有意义。”在家长的压力下,孩子不得不说对不起,可是孩子怎么想的呢?孩子不会理解,不会接受,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孩子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甚至,在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下,有些孩子会变得敏感自卑,不信任父母。有的孩子很可能一有事就不停地说“对不起”,故意讨好对方,变得无原则,但下次还是会犯。这种孩子的道歉是廉价的,没有意义的,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尊重。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抓住孩子喋喋不休,讲道理,用小孩子的话说,耳朵都快出茧了。这种教育虽然温和,不会伤害孩子的身心,但关键是教育效果不好。其实孩子犯错,家长讲道理没有错,但是不要一直说教讲道理。当你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你的意图很明显,孩子被动接受,甚至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很反感。教育家卢梭认为,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故意动。当孩子面对一件错误的事情时,父母一味地和它较劲,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错的道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孩子推向我们。当你看到孩子无理取闹,试图用各种“手段”去“威胁”你……每当此情此景发生,许多父母开始时都是反复说教,时间久了丝毫作用没有,最后压抑的小火苗就开始蹭蹭往上冒。其实小孩子犯错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每一个爸妈非常清醒的明白这一点,但为何每当孩子犯错,还是会气得暴跳如雷、破口责备呢?6岁前孩子年纪还小,尚未建立规则意识,行为结果无法达到成人的标准。规则学习是漫长的过程,需要重复练习,也需要言传身教。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改错的程度。许多时候,在父母看来忍无可忍的错误,其实只是孩子认知有局限,达不到父母要求,也就是——我想做,但我做不到。对于孩子犯错,普通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存在种种问题,着急拨乱反正。不同父母的不同反应和做法,带给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曾经有位母亲去请教心理学家,为什么呵护着长大的孩子,如今二十多岁了却性格孤僻,软弱无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什么都做不好。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系不好总打死结。你是不是从此不再买带鞋带的鞋子?”专家问:“ 孩子第一次进厨房洗碗,弄得满身都是水,你是不是从此便不再让孩子进厨房了?”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叠被子,叠的东倒西歪,你是不是帮他叠好好的,再也不让他叠了?”专家又说:“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又替他安排好了前程?”最后,专家肯定地说:“现在儿子是不是工作没业绩,和同事处不好,和你们的关系也不佳?”专家严肃地说:“你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情了!”有时候父母的过度保护,虽帮孩子挡住了风雨,但也挡住了他成长路上的阳光。有一位科学家,提到2岁时的一次经历:他想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奶瓶掉了下来,牛奶洒了一地。母亲看到满地的牛奶并未生气,更没有大声责骂,而是温柔地建议他要不要在奶水坑中玩几分钟。过了一会儿母亲提议他将地面打扫干净,并给出海棉、毛巾、拖把三个选择。他选好之后,跟着母亲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净。再之后,母亲将牛奶瓶装满水,让他学会如何才能抓牢瓶子。经过反复的练习,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技巧。那位科学家说:“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不再需要害怕错误了。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失败,我也还是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当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给予详细的解释和鼓励,孩子看到的是“我可以做得更好”;如果父母上来就是生气的责备和抱怨,那孩子看到的就是“我是如此糟糕”,错误就成了新的起跑线,而不是绊脚石。如果这时候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宝宝”,有着过高的期待,只会让孩子徒增焦虑,对TA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当错误袭来,蹲下身,抱住孩子,一起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