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林文采萨提亚模式Level2 二阶段学习收获和感想
2021-10-05

微信图片_20211005221914.png


       在疫情期间可以去长沙完成专业高阶学习委实不易,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但说真,幸好来了!整个5天的课程(2021.9.22-2021.9.26),从咨询专业知识技能、咨询师实践、个人成长以及同学情谊发展方面都收获颇丰。

9月22日,第一天早上看到许久未见心中常常想念的林老师,油然而生的亲切和感动。老师难得的寒暄后直接进入主题,说这五天的学习内容很多,我们都要好好专注投入进来,一起来达成学习目标。当老师把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每天的安排都清楚讲解后,整个五天要干什么怎么干就心里有数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框架交代,如此跟着老师走的时候,自己手上就好像有一个地图指引,可以更紧密跟进和自主探索,跟上老师的节奏。

先回顾这次的专业学习内容。


二阶段学习围绕五个大的治疗主题,聚焦在冰山的解析、个案概念化和治疗思路的学习上:


1.抑郁症


2.离婚后(失落)


3.自我价值低


4.创伤事件


5.恶劣关系

不只是有一阶段的五个大个案的4个咨询师各15分钟轮番呈现和助教包扎的设置,还有小组个案的上台呈现,这样每个主题至少有2个个案可以观摩和教学拆解,为我们充分学习相应主题的概念化作了强化。

除了上台咨询师呈现,小组中有三人组个案实操,从案主、咨询师、观察员督导三个频道系统体验不同冰山探索方式的应用,这个部分每个人都要体验,保证了所有学员的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个人的学习收获就从专业知识技能、咨询师实践和个人成长三个方面来总结,无独有偶,恰好也对应了老师谈到的咨询师的三个部分的能力:知识、经验和人格。


一、专业知识技能

1.抑郁症

对抑郁症的学习机会是很宝贵的,因为平常处理这方面的个案还比较少。但是通过老师的拆解之后,对如何处理抑郁症个案有了更系统的理解和处理的信心。

首先要判断来访者是抑郁症还是抑郁症状?那就是要非常清楚抑郁症的特征和表现。如果确定是抑郁症,最好的评估工具是自我环。


这让我回头再去细看萨提亚自我环的知识,对照老师讲课的知识点,看到抑郁症诱因的多样性,但是有个共性是生命力状态低,用以去压不平衡的那个部分(比如情绪、互动)。同时感受力下降,因为只有这样对生命力的消耗才能更少。


自我环评估之后咨询的目标就浮出水面,然后根据目标来确定咨询思路,最终还是落实到失衡的部分来处理,比如失落的关系,无法释放的情绪,身体失衡带来的睡眠问题、无意义感等。

在一阶段老师也谈到过抑郁症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抑郁症还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课后补足,这些都需要个人更多去学习和整合。

2.离婚后(处理离婚后的失落)

在这个主题上我的学习是:


(1)首先要去和案主核查是否已经接受离婚的事实(心理是否真正分离,是否还有未了情需要处理)


(2)在上一段婚姻中学习到什么?总结是什么?


(3)对进入下一段关系的动力、阻力以及憧憬是什么?


(4)你为自己作了什么准备?还需要做什么?

3.自我价值低

这个主题大概是和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连接的主题,也是我们作为咨询师大概率会遇到的来访者的议题。正如林老师在督导二班开启时曾经问我们,在心理学排名前三位的问题,第一是:自卑!


第二是:自卑!


第三还是:自卑!


所以这个议题通过上台呈现的大个案和小组个案以及三人组练习,我们看到了有关自我价值感议题很丰富的呈现。

我学习到的是:


(1)确定治疗目标。首先看这个人,自我价值低呈现在什么方面、程度如何、什么时候开始,最主要的自我冲突是什么、期待的方向。

自我的成长从幼儿期开始,一直伴随着养育过程和成长历程不断完善,和来自父母、社会(老师/同伴)尤其是权威的认同有直接的关系,到成年后就形成了我是谁的内部成像。如果常常感到自我价值低,我想一定有来自某个部分的认同出现问题而不能整合。


(2)看看什么情况。核查两个部分:原生家庭(与父亲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和成长过程是否有创伤事件(霸凌、家庭变故等)


(3)怎么做?这个主题关于怎么做就有很多的选择,因为要看是什么原因影响案主的价值感,技术上可以用影响轮、空椅子技术、面貌舞会、关系或自我的雕塑等。有的案主并不是真正的自我价值低,而更多是内外冲突不一致带来的困扰;有的是什么方面都很自信但是暂时对于某一类新事物感觉到无力和恐慌,感觉到自己不够好。这些情况处理的方向都会不同,但是共同的可能有效的部分是带案主更完整看到自己,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期待和渴望,那么她就可能有新的觉察,启动自我整合。

4. 创伤事件

创伤事件老师这次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干货学习,对我来说也是咨询能力积累上新的拓展。在这个主题上我的学习是:


(1)首先识别什么是创伤,创伤的通常表现,才能评估来访者在经历什么样的创伤,主要的表现是什么。这个需要在课后做更多的资料学习,补足专业理论。


(2)如果来访者的创伤中还有很多的情绪,比如恐惧、比如悲伤、愤怒,那需要先处理情绪。


(3)创伤本身的处理核心是改变体验,用新文件(冰山)替代旧文件(冰山),关键是要充满体验性。老师展示了电影治疗法的方法和实际案例呈现,让我们看得非常过瘾。感恩老师的倾囊传授,赞叹这种灵活教学的方法!当然,这个部分的应用非常需要体验设计的尝试和多次实践。

5.恶劣关系(不包括伴侣关系)

Level2第二阶段的学习的核心是关于冰山。这个恶劣关系主题是最契合冰山的应用,也是更深度探索冰山的学习过程。

这个主题我学习到的是:


(1)核对治疗目标:恶劣关系指向谁,何人何时何事。你期待的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情况(怎么形成的?):可能是因为某个事件,也可能是因为一段长时间积累的不和谐关系,但终归还是和关系的本质有关。这就聚焦在两座冰山的梳理中,尤其是看到真正的期待和渴望。这很考验咨询师的冰山解读能力,尤其对于案主的感受背后的期待和渴望的解读。因为案主说的通常是真的,但又不是真正的。


(3)治疗思路(转化决定)


林老师在这个主题的小组个案中展示了立体冰山的威力,动用了不下20个角色。让我看到冰山下面的丰富、复杂和精微。冰山能不能被精准解读,决定了案主会不会被转化带动。


如果不是聚焦在冰山的转化上,这个主题的个案很难达成治疗目标。这个是看清了老师第五天所做的这个个案反过来对第一天下午同主题个案(恶劣关系)的一个反思。


6. 小结

当我在回顾整理这5个类型的个案学习时,有一个发现:没有一个案例是可以单纯归为某一类,就好像天生气质一样,乐天型气质并不是只有乐天的气质,而是多种类型的元素都有。比如抑郁的个案中保护了创伤和离婚后的失落的处理,创伤的个案中要先去到哀伤处理。


那作为咨询师怎样去选择治疗目标呢?跟随老师的选择,我看到的是去评估当下案主最需要处理的以及结合情境和咨询师最能提供的支持而定。

而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个案,治疗目标的锚定、联结、冰山的跟随、聚焦于改变都是咨询师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咨询师实践体验


1. 上台呈现(15分钟咨询师)


首先,我意外又有幸被案主邀请在第一天下午上台。和案主未曾谋面,对咨询呈现有忐忑,但是还是很快决定接受邀请,是一份对她的支持,同时也是希望自己获得一个新的体验,推动自己往前走。


感谢我的好同学们,为我作了记录并真诚反馈了详实的意见让我有机会再去看自己的15分钟的呈现过程并从中有更深入的学习。


我看到自己做得好的是,在这15分钟我是从容稳定的,重新聚焦了咨询目标,补充收集了重要信息,问了几个比较好的问题,引发了案主的思考。我想如果我这个部分放在第一个咨询师环节也许更合适。

如果说要提高或者吸取的经验,那还是不少:


(1)联结。虽然是第三个咨询师,但是应该从开始就坐到案主的对面,可以看到案主的情绪变化,以准备和她的联结。我上台的时候,因为之前背对案主,当我上台看到案主的状态时,当时没法判断这是她平常的状态,还是刚刚有什么问题引发了她陷入比较疲惫不太打开的局面。简单核对后没有太多停留和联结,就进入工作。但是带的过程我觉得是有点难带的。这给我带来一个反思,那一刻,我和案主同在吗?我足够让她觉得我是一个安全的咨询师吗?看来我的任务导向模式还是很强大的。

(2)当发现评估出错时,冰山晃动。在前两个咨询师工作时,我一直在评估案主的目标,是希望回到一个女儿和妈妈的正常关系中,做女儿,而不是妈妈的妈妈。可是当我这样和她核对时,她告诉我是想要平等的关系,不指望妈妈能像妈妈。我一下子有点懵了。而之后,依然在这个方向上去工作,核查她和妈妈幼年的关系,虽然大体上也没有错,但是不聚焦。也许可以在案主提出的这个方向工作,什么是平衡的关系,你期待的平衡的关系是怎样的,现在的不平衡是怎样造成的,谁推动造成的?

可是当时,因为晃动,其实和案主就失联了,进入了我按照原目标设定的问话历程。当我在提问环节向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的回答给了我很多学习。首先,咨询师去向只有这样一条路的信念。这个是我要觉察的部分。其次,发现评估出错时,怎么办?告诉自己,出错是可以的。现在我就安在当下,把我的害怕放起来,重新和案主联结。

这个过程让我更深体会,咨询过程就是一段双人舞的过程,咨询师是那个带领者主动方,但又是要跟随舞伴的进程。双人舞要去向何方,带领者能否时刻保持和舞伴的联结,还是机械地拖拽着她行走,没有愉悦感和自在,这就非常考验咨询师的带领和联结能力。也许会出现走错舞步配合出错的时候,重新调整,带回进程的节奏就好。

(3)这个个案其实本质就是关于关系,最重要的工具是用冰山,但是在评估时我还没有聚焦在冰山探索的意识上,所以15分钟里有点绕路了。案主的内疚背后的期待和渴望是什么,没有被咨询师精准看到,所以就无法带领案主看到。过后再思考这个个案,聚焦在冰山,就会去琢磨这个内疚。我想是因为案主在成长历程中因为曾经的遗憾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后面成为自己的期待)一直在努力,已经做得太多太够了,对妈妈的烦的背后既有自己不容易已经够累的委屈,又有对妈妈无能(她认为的)需要被照顾的怜惜和爱,她期待可以轻松一些,终于可以过自己没有负担没有他人期待的自在的生活(刚好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松一口气),她渴望被看见、接纳和肯定(这些都很少有人给她)。我想如果她能被看见这个部分,她就能转而看到妈妈了,改变对妈妈无能需要依赖她的看法,也就能和妈妈去一致性沟通表达界限了。

老师对这个个案的“平等”的解析,给我带来很多的触动。包括我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个放在个人成长部分来讲。

(4)关于咨询节奏和氛围。我的15分钟,也仍然在提问过程,这样的过程已经持续超过40分钟。老师在这个个案后说的关于助教复盘时划破空气(提振现场氛围)的声音让我印象深刻,林老师对整体现场氛围的感受的重视让我有学习和反思。

我想作为咨询师,要时刻去感受和案主共同构建的场的氛围,除了有意识调整声音,更要适时采用新的方式调整节奏。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依然可以更多聚焦在改变,让案主做一些体验性的尝试,比如一致性沟通,而不是继续以这样的节奏提问。这是关于个案节奏和氛围的学习。


2. 小组个案实践


在4天的三人小组练习中,有幸做了两次咨询师,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1)第一次练习,评估定势,任务导向


第一次练习是第二天,出现了和上台呈现类似的情况,评估出错。前半程贴案主,后半程拽案主。这让我对失联有了更多的体验,在后面的几天不断去观察、思考和体会。当我在接下来台上呈现的不同咨询师的工作过程中也看到和自己相似的这个部分时,就像一个镜子对我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在怕什么,咨询师怕什么?失控吗?如果目标没有达成,就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够好?


在第三天提问环节老师对我这个问题的答复,我对这个部分的行为表现有了接纳:评估出错是正常的,我可以允许自己出错吗?放下害怕,重新跟上案主!然后思考:就我可以怎么做,怎样才能和案主一直在联结状态?


(2)第二次练习,聚焦案主,新的尝试


和同学一起讨论某个个案评估方向时,我陈述的观点是无论如何,一定以案主为中心,而不是某个情境为先,因为案主此刻就是最大的情境。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找到了可以去借助的资源,那就是在咨询过程中信任和接纳自己,也信任案主,全然在当下。这个道理以前其实是懂的,但是身体是没有体验的,所以感受不深,实际过程会跑。


而这次在小组第四天第二次个案练习时,我体会到了这个过程。我试着把目标和效果追求和担心先放在一边(弱连接)焦点落在案主的身上,全身心感受和跟随她这个人,这样就慢慢进入了她的冰山下。当这样的进程一步步往前走,转化点和时机突然就出现了,有点出乎意料不在原始的案主的治疗目标中,或者说,拓展了案主的视野,增加了更多的选择,而这刚好是案主当下需要的部分。

这个部分的学习和收获让我有点惊喜,也是改变和拓展自己咨询思路的新的尝试。得益于老师对当时我提问的问题的回复(咨询师去向了只有一条路的信念),改变的方向是更多接纳和信任自己,信任案主,以Ta为中心,更为松弛的双人舞。这个部分还需要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多去体验。

3.来自不同频道(观察员/案主)的学习

因为在这5天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观摩现场个案,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体验。不同的咨询师带来不同的思路和学习,而他们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也给了自己一面镜子去反思。

在小组中作为观察员,去督导咨询过程,焦点从案主身上拉向咨询师身上,开始很不适应,也有难度,但是这样做了后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作为案主又是别有一番感受。真切体会到咨询师连接的状态,什么时候是贴的,什么时候跑了。而有趣的发现是,案主真的是可以自己开始工作的,案主是有很多潜力并不只是靠咨询师一直带!这个发现让我对咨询师和案主的角色互动关系有新的思考,对于能否在双人舞中走向更加信任更加松弛的方式有启发。同时,当咨询师带着去作一致性沟通时,真的是有效的。原来头脑认为做不了,作了也没用。在萨提亚模式中,体验才是王道!

非常受益于老师这样的三个频道的设置,这种互为镜子互相激发充满体验性的学习过程让人很兴奋!

三、个人成长

关于个人成长,这5天里最深刻的体会在三点。

1.一边怕一边做


第一天中午收到案主邀约,很快的时间里就决定接受下午的上场,其实后面还有几个案主邀约,包括我熟悉的同学。但是先答应了第一个案主,就这样上吧。

难道是我对自己的咨询能力特别有信心不担心出丑吗?当然不是。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成熟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场上比起场下的压力和挑战大,对方也是我毫无了解的一位同学。但是我确信的一点是,这样的上场体验是最深刻的学习。我想去经历。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这个呈现的过程推动了我这5天更有体验感和驱动力的学习,收获比起一阶段要大的多。老师常说的的“一边怕一边做”,这句话既精辟又颇具魔性!

2.关于平等的启示


非常有意思,这个词是第一个上台案主提出来的,也是我的一个提问引发的,老师在这几天多次用到这个词,带给我的学习和启发特别多。尤其老师分享自己关于平等的理解的案例特别打动我,她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市场商贩、修理工、服务人员等)抱持着平等之心来对待他们,收获彼此自在温暖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说,在我的关系里,老公就像个孩子,父母就像个孩子。当老师说,这样的话这样的视角本质是贬义的,伤人的,体现出当事人的优越感和傲慢。这句话敲打了我。因为我在关系中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有时把父亲母亲当作孩子,也有时把老公当作孩子。虽然不是总是,但是常有这样的声音出来。其中有不满和指责。

当我三人小组作为案主时,马哥很智慧地把孩子引进来了后,我才发现,当下唯一我可以平等对待没有当作孩子的就是我的女儿。这个发现给我了很大的反思。在父母和伴侣关系里我期待对方如我理想目标,达到我的期待,否则就会觉得对方不成熟,是个孩子,需要我照顾。而带来的感受就是累,烦,有时崩溃和无助。而和女儿的关系因为我这些年的学习让我不断去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就是相信她,尊重她,接纳她本来的样子),我们收获了和谐关系和她越来越自信的成长。

经过这一轮的觉察,我愿意尝试把父母以及伴侣放到更平等的位置上,去尊重他们和我的不同,他们也是按照他们的人生信念去做决定,信任他们可以为自己负责,我不必去背负,那也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调整,让我感到轻松许多。而调整后的关系对我来说也有更多的弹性,更容易和谐。

3.关于快乐


如果说老师的课堂的高频词有哪些,我想“快乐”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尤其在这次的课堂上,每天都会听到和“快乐”有关的金句。

“你自己到底有多快乐,有多强大,你要去帮别人?你是觉得自己很有优越感吗?”


“你要把自己快乐的权利放在他的手上吗?你要把这个权利拿回来吗?”


“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的人,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一个妻子让丈夫觉得很自豪的一个方式就是,我很快乐。”


“这个世界上的快乐只有自己的快乐是自己负责的,别人的我是帮不到的。”

在关于抑郁的个案中,老师第二个问题问案主:对孩子来说,最好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妈妈!

这个快乐看似简单但是高级,一点都不肤浅,又适合每个人去体验到。在快乐面前,所有复杂或者高不可攀的期待都突然有了清晰的方向和希望。

爸爸妈妈原来是反对我这次跨省出门的,因为老家的疫情让他们已经神经紧张。来长沙第三天,我给爸爸电话,他问我在长沙怎么样,要注意疫情防控哈,不要乱跑,担心的话脱口而出。我回应他,在这里每天很开心,有学习有同学一起玩。当我说这个话时就是很快乐的情绪,直接传递给了电话那头严肃的老人家,我能感到他瞬间变得轻松,也有欣慰,就不再说你要小心之类的话,只是说“你开心就很好”。比起我和他带着烦躁回应:”担心啥,我都这么大了,疫情防控你就不要紧张好不好,你们先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吧“,不如直接用快乐来回应,双方的关系会去向和谐和愉快。这就是快乐的意义,快乐本身就足够有疗愈带动的作用。

所以,此生,我负责好我自己的快乐,那就是我为自己为关系中的家人最好的礼物!

四、感想

是的,这一次幸好来了。这5天,感受到老师的投入和认真,感受到每个学员、助教的认真投入和负责。在小组里每次的练习和分享都很真诚、一致。就是这样彼此双方的努力和配合,才能达成老师和我们自己的学习目标!

而在专业课堂上,有机会见到很多许久不见的同学,除了感情的联络加深,我们还每天一起深入地学习讨论共同精进,这种相聚的日子多么幸福!情谊不只是停留在聚餐家常闲聊上,更是进入彼此内在互相看见互相欣赏互相反馈互相支持携手精进,这样的过程让我们自我的边界也不断延展,彼此促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样的课堂,让人兴奋!如此珍贵,又让人幸福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