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孩子害怕家长,不一定说明家长有“威严”,想建立威严要用对方法
2021-10-11


微信图片_20211011111245.png


父母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害怕自己呢?有80%的父母都会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害怕自己,自己的威严就树立起来了。

 

还有的父母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不管如何,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害怕的人,只要有点小问题就会说:“你再闹,谁就来了”、“你不听话,一会谁就来抓你”。

 

可是在孩子心里,这样的话真的有效果吗?或者说,这样的话在孩子心中会有怎样的分量呢?难道孩子只要怕自己,就说明父母有威严?


01

孩子害怕家长,不一定说明家长有“威严”

 

1

孩子能力不足,只能听从安排


孩子之所以会害怕父母,是因为父母的经验多,在孩子前面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用一些恐吓,责备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反驳,就会直接顺从父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到能力允许,可能就是情绪和行动爆发的开始。

 

当孩子认同自己能力不足时,就会选择屈服顺从,并且降低自己的能力范围,直到重新获得认可。


可是一旦孩子积攒情绪太多,爆发的时候,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父母措手不及,孩子已经失控,这个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

 

2

孩子足够信任父母,是爱的表现


因为是家里人,是父母,是自己爱的人,所以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孩子都会相信,再加上父母的强势“攻击”,孩子就会“束手就擒”。

 

在孩子信任父母的情况下,只要父母严厉一些,孩子就会选择相信,听从建议,尤其是一个眼神,一个语气,或者是一个威慑力强的动作,所以孩子一旦害怕父母,那是一种“示弱”的“爱”的表现。


3

严厉言行下的条件反射


如果在孩子面前,言行过于严厉,或者强势,孩子就会记住这个感觉,在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马上就会做出“应激”反应,也叫作条件反射。

 

在孩子的脑海中,这个“威严者”被贴上了“恐吓”、“吓人”、“权威”的标签,只要见到就会躲闪,甚至是哭闹不止。

 这一点基本是小月龄孩子的表现,80%的孩子面对“威严者”都会躲避,哭闹。仅有20%的孩子会选择继续顺从,甚至会开始讨好这个“威严者”。

 

其实,爱孩子并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有所行动,能够有触动,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父母的权威应该如何建立呢?

 

02

家长想建立威严要用对方法,这4句话应铭记于心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孩子去做。

 

比如非要让孩子在公众场合和陌生人打招呼;因为自己挑食,就不允许孩子挑挑拣拣;自己没有按照规则摆放家里的物品,非要让孩子有规则的整理玩具。

 

可以说,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让孩子去做,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做事的目标,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互相监督,制定达标的标准,和孩子一起感受体验。

 

2

言传身教,行重于言

父母在平时要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学习的本领,自己先要做几遍,给孩子做个榜样,自己做得熟练,再带着孩子练习,不能总是在孩子面前摆架子,而是耐心地引导孩子学本领。

 

父母要多行动,少闲言,说千句不如做一次,多多带孩子体验新鲜的事物,和孩子一起探究,允许孩子犯错,并且在试错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3

做事原则性强,重视结果

父母的威严在于对待事物的看法,以及在做事情时原则性强不强,一旦做事有原则,有规范,孩子自然就会追随,并不需要恐吓,指责,或者“威逼利诱”。

 

在做事情时候,直奔主题,不要总是纠结孩子信不信自己,爱不爱自己,而是在平复情绪之后,好好解决问题本身,带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


4


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多交心


父母仅仅比孩子多了一点经验,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要“吆五喝六”,而是平等、平和、平静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定期和孩子沟通一次。

 

如果顺利,可以一天一次睡前悄悄话,或者是清晨的鼓励语言,每天的交心时刻,父母要客观评价孩子的想法,给出建议,建立孩子正向的价值观。


03

为什么不提倡“恐吓”教育?

 

“你想让孩子怕你,还是爱你?”这个问题足够尖锐,因为只要自己爱的人,才会允许被一次次伤害,因为自己一次次相信。

 

孩子也是一样,足够爱父母,才会被父母“吓住”,足够爱父母才会用退缩的方式和父母相处。


但是时间久了,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和自己并不亲近,甚至在成年后,心里总会有一些隔阂,10岁之前还好,等到14-15岁的时候,孩子就会明显反感这个对自己过于严厉、“恐吓”过自己的人。

 

孩子和这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直到没有什么话可以深入交谈,对这个人因恐惧产生的隐瞒,抗拒,欺骗越来越多,心底的信任也会逐渐消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并不是父母支配孩子,孩子只能听之任之。一般来说,孩子有一个自己很怕的人,就会有一个溺爱自己的人,这样孩子就会“两面派”,不知道到底哪一方是爱,哪一方是原则,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所以父母要做好父母的角色,心里想着“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我的父母这样对我”这两句话,多和孩子共情,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