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读书笔记
2024-05-22

微信图片_20240522161656.png

“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做个“温和而坚持”的妈妈

“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当你遇到挫折时,是不是可以接纳自己和安慰自己,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对自己说‘不行’?”

好的亲子关系,先于一切形式的教育。

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从善如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只是,“教育”二字带来的强大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我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且不论究竟是谁帮谁)。

五大心理营养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作: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这件事情上,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因为孩子分离的主要对象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很自然地走过这个分离期,并获得安全感。

【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时不时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就陪他一起玩。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相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她却说,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那么大需求,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养孩子最头疼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他、保护他,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独立。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胆放手。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而坚持”地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是指当我们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都特别重。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当碰到麻烦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范就是母亲或者父亲: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板。

刚出生不久,有人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接下来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赞美、认同;到了六七岁有学习的模范。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总之,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于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东西。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寻找曾经未被满足的心理,比如过于渴望他人的肯定、赞美,而不能够展现那个年龄阶段最好的生命力。

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做什么、说什么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跟她在一起,让她感觉到自己爱说什么就说什么,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妈妈都会陪在身边。仅仅是这样简单的联结过程,就能让孩子从中吸收足够的营养。

天生气质

人的天生气质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具备以上四种气质,只是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性格中占比最大,因而显现为我们的主导气质。当我们养育孩子时,也要通过学习去发现:他属于哪类孩子?他在哪些方面更有天分?又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问题?在有天分的方面要多鼓励、给他机会,让他在这个部分充分发展。在容易出问题的方面,则及早引导孩子,规避问题。

很多父母问题在于,更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怎么会这样?”或者:“我养老大的时候,用这个方法都没问题,到老二这儿怎么就不行了?那一定是他有问题。”他们不是先自我检讨,而是责怪孩子为什么这样懦弱、懒惰、暴躁?他们不知道,这和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观察孩子“天生气质”。孩子越小,越容易观察,特别是在0~3岁这个阶段。

生命的五朵金花

如果孩子得到的心理营养充足,那么,生命的五大天性便会自然得以良好生长,它们犹如生命的五朵金花,在人生的旅程中悄然绽放。
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安全感
除了心理营养中提到的父母关系、妈妈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培养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在生活里,多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他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孩子可以做的,都让他充分动手尝试,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过程都能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

3岁之前,面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可以满足的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时候,只能让孩子学习接受。

安慰物(过渡性重要他人):

孩子3岁前,如果妈妈一直在身边,他就不需要找安慰物。但事实是,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在,所以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去找一些安慰物,当成妈妈不在时的替代品。
一般来说,那些柔软、有毛、有妈妈或者自己气味的东西比较容易成为安慰物。有些安慰物很容易被发现,有些却不容易察觉。比如当一个孩子抱着毛绒玩具时,看上去很可爱,就比较不引人注意。但如果孩子拿的是妈妈的袖子甚至内衣,那就显得比较怪。
通常孩子满3岁后才开始有独立的自我,在这之前他需要跟某些东西联结。这样的需求不是安全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孩子在3岁前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吸收安全感。等孩子满3周岁差不多准备好可以接受教导,妈妈就可以试着引导孩子离开安慰物。但这其实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需要太刻意去训练。孩子觉得安全感够了,自然就分离了。

至于孩子安全感的根本来源,主要取决于妈妈或者主要养育人的情绪是否稳定,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否融洽、稳定、安全。这两点做得越好,孩子吸收安全感越快越多,这种非常需要“过渡性重要他人”的行为也会越早消失。

父母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负面情绪太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
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3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温和的说教没效果,不代表我们只能用激烈的批评。


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接纳,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做,两者之间,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关系。比如一个接纳孩子害羞的妈妈,可能之后帮孩子克服害羞。而一个事后什么都没有做的妈妈,有可能并没有接纳孩子。行为上的决定,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比如,当我们从孩子的愤怒里接收到信息后,可以问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或者,妈妈看到孩子的嫉妒,接纳它之后,也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感觉到嫉妒,嫉妒告诉了你什么?你需要妈妈做什么?你想怎么做?

如果妈妈可以对孩子做到以下这几点,孩子就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妈妈对自己,也是一样。

1.他做错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做对事情或做错事情的时候,当他做错事情时,我也接纳他这个人,不因为做错,而给他负面评价。
2.他做的事情没有达到你的期待时。比如你希望自己温和又善良,但一时你做不到。没关系,接纳自己此时此刻真的还没有达到期待。
3.他做事情失败的时候。不是错了,而是努力过,却还是失败了,也不对人给负面评价。
4.他产生负面情绪时。比如对方生气,告诉他我看到你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