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22种常见的心理咨询方法
2024-08-16

微信图片_20240816182619.png


19世纪末,心理咨询在美国开始产生,至今已有大约120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各国心理咨询师在各自的心理咨询实务中,总结并提出了很多实用且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在此总结了22种常见心理咨询方法,建议收藏。



01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直接与潜意识沟通,找到问题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动人潜在的能力,现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催眠来治疗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焦虑抑郁症、戒除网瘾毒瘾、情绪问题、失眠困扰等。


02
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

2024年8月24日~28日开课,萨提亚咨询师认证课程 — —萨提亚经典系统训练课程Level 1

03
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象和场景(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基本上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均可作为此方法的治疗范畴。作为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在我国已广泛得到应用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04
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Painting Therapy)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咨询师可以通过绘画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作为心理诊疗的一个有效工具,真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述说不清能看清”——用绘画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其功效是巨大独特的。


05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能使颅腔、胸腔或某一个组织产生共振。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06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强调人是有组织的整体,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情感、思想、行动的整合过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又称完形疗法。

格式塔疗法把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归为:
①以假定的“必须如此”的思想对待生活
②以固执、僵化的思维代替行动
③拒绝现实的实际,回味过去,憧憬未来
④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应如此,而不承认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
⑤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


07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治疗法”。


08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客观实在”(reality)的看法不同。

现代主义哲学持有者认为客观的事实就是真理,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和认识,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支持者则相信客观实在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事实或者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方法或者观察者的不同而改变,事实和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影响。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侵入临床心理学,则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疗法通过以下途径帮助人们解决困难:
①帮助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及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们认为压榨生命的知识和故事中区分出来
②帮助他们挑战他们觉得受压抑的生活方式
③鼓励人们根据不同的和更倾向的关于个人自我的故事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


09
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正强化法,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

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治疗法,当被治疗者从事某一良好行为时,即刻给予他所喜欢的强化物,以此来提高行为发生率的一种矫正方法。简单来说,阳性强化法即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对坏的行为予以漠视和淡化,促进正确的行为更多地出现。


10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系统脱敏疗法的适应症是各种恐怖症和有焦虑表现的各种神经症、心身疾病等。


11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implosive therapy)又称满灌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冲击疗法是让求助者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显示的或想象的唤起焦虑的刺激情境中。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尽管求助者在暴露过程中会产生焦虑,但是造成床上的恐惧的结果并不会发生。

冲击疗法,与其它的行为方法一样,都是来自于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直接进人恐惧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病人的恐惧行为。例如,有人就描述过一个患乘车恐怖症的女孩的治疗过程:将这个女孩安置在汽车后面,驱车行驶数小时,虽然这个孩子的情绪反应达到了惊恐的地步,但其强度逐渐减弱。经4小时的行驶,这个孩子完全习惯了乘车,不再感到恐惧。此外,也有通过想象最感恐惧的情境或事物的方式而消除恐怖症的报道。


12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它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13
模仿法
模仿法(modelling)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也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哪种行为。

经调查显示示范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治疗蛇恐惧症、协助面临开刀的儿童减轻恐惧、教导在教室里有社交障碍的儿童学习新行为、教导心智障碍者学习基本生存技能、教导自闭症儿童口语及动作技能、教导成年精神病患重返社会所需的社会技能、教导毒瘾患者,以及酗酒者学习人际关系技能。


14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称植物神经学习法,是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

实验证明,心理(情绪)反应和生理(内脏)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生物反馈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生物反馈疗法目前常用于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症、恐怖症等,以缓解紧张、焦虑、恐怖不安情绪,改善睡眠,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其对高血压、心律失常、紧张性头痛、慢性疼痛、痉挛性斜颈、成瘾及不良行为,也都有助益。


15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也称“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性的内容。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例如,我们平时常讲的对半杯水的看法,有人看到只有半杯水了,觉得悲观沮丧;有的人却觉得还有半杯水,就是希望。这就是看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


16
认知转变疗法
认知转变疗法(cognitive therapy)又称贝克认知疗法,是由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

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


17
基于认知重建的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由梅肯鲍姆博士提出,其基本观点是“行为改变的先决条件在于当事人必须注意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表现及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了产生改变,当事人必须介入其行为的内部对话中,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评估自己的行为。

行为的改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当事人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人们需要一个新的认知结构,使他们能用新的观点看他们的问题。这种重组概念的历程是经过来访和咨询师共同努力而达成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个新的内部自我对话 
来访对自己所说的话必须能引起一个新的行为链(behavioral chain),一个与他们不适应行为不相容的锁链。当来访学习改变那些使他们进入治疗的内部对话(internal dialogue)时,新的内部对话引导出新的行为,这是认知重建重要结果。

第三阶段:学习新技巧 
学习技巧,并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不断加以练习。认知重建可帮助来访者改变对失败的消极看法,因此能使他们更愿意参与所期望的活动。


18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是由罗杰斯于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被视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股势力”。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的基本假定是:人性本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且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且解决自己的问题呢,而无需咨询师直接干预;如果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之中,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他相信来访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这与很多理论认为咨询师的理论与技能是咨询最有力的因素有所不同。


19
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NauKan Therapy)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于1953年提出。吉本认为:“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信心,可以去查查过去一天天度过的日子。”

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自我精神修养或者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


20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他认为神经症发生的基础是神经质,其表现是精神内向、内省力很强、有疑病倾向,对自己心身的活动状态及异常都很敏感过分注意、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生存欲强,求全欲也强。他们经常把人们司空见惯了的正常生理反应或轻度不适感视为病态,精神过度紧张、忧心忡忡,久而久之,导致疾病,并于身心之间造成恶性循环。使病症愈演愈烈。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消除思想矛盾,并对疑病素质的情感施加陶冶锻炼,使其摆脱疾病观念,针对精神交互作用这一症状发展的机制,顺应注意、情感等心理状况来应用些措施,并按照患者的症状和体会,经常使之体验顺从自然。



21
交互分析疗法
交互分析疗法主要观点有:
①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父母式自我”(P)“成人式自我”(A)、和“儿童式自我”(C)。其中P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是其内化的结果,偏向权威化;A是个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它既不情绪化,也不权威化;C是人格中的儿童欲望与冲动的表现,是其本能部分,偏向情绪化。这3种自我状态,构成了人格冲突与平衡的基础。

②人皆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领导、朋友、恋人等。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正面的P、A、C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脚本。反之,则会导致不良的人格表现,使人在交往中充满焦虑和自卑。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访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P、C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A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这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22
心理剧疗法
心理剧疗法(psychodrama therapy)这种心理治疗方法不是以谈话为主,而是来访者重新表演生活事件中的相关内容,通过特殊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使参演主角患者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呈现在舞台上,在治疗师的间接干预和其他人的帮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或者重新上演他们生活中、梦中以及想象中想表达然而在现实中却没有表达的情景,在演出过程中对这些事件增加新的认识和洞察力,实践新的、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

心理剧所探索的问题或者情境,包含了新近以及久远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演出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单只是外在行为,还包括了事件中的心理层面,像是一些没有说出的想法和感觉,没有呈现的冲突,扮演幻想他人可能的感觉和思考,未来可能性的遇见,以及其他观察问题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