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相爱,或者死亡——长沙Level2一阶段有感
2021-05-21

微信图片_20210521113526.jpg

这次林文采Level2高阶回来,感受挺复杂的,迟迟未能动笔,总想还是记一记吧,不让它们轻易流过。

1、关于每天的大个案(林老师课堂最动人是处理个案和回答问题环节了)

起初从每组学员中挑选出四位治疗师接力,给每人15分钟,第一个确定治疗目标,收集相关资料,第二个要从前面资料中找一个点去转化,第三个治疗师做转化,第四个总结。老实说有几次我看得昏昏欲睡,内心小捉急,甚至有那么一刻觉得浪费时间,直到流程结束林老师上来点评,云里雾里惊叹她一锤子下去泉眼即喷涌而出,忽地明白她用意(正如学友李清总结):现在回看这个过程,不禁感慨老师的良苦用心,一方面让更多的同学得到练习的机会,也帮助案主做了疗愈,另一方面也把一次完整的治疗过程分成了四大部分,让我们更好把握咨询的时间节奏,明晰每个时间段的任务。

首先确定治疗目标;

然后有针对性围绕目标提问,收集资料,如有强烈的情绪,需要先处理情绪,才能让爱流动起来,为后面的转化准备力量;

接着问历程性问题进入情境,从事实真相里找到转化点,帮助案主从黑暗中看到光(问过程性问题时,要有滋养性,有机会就给案主做心理营养;不评判不指责不大惊小怪;聚焦治疗目标。);

最后总结强化给功课,帮助案主提升生命层次。

林老师说,身体的敏感度高于脑袋的,越一致性越让人舒服,有些咨询师上来戴了咨询师的帽子,整个人不空畅不通透的状态,就会有很多期待,带了很多自身的东西。咨询师越能清空自己越能做好咨询师。那时我忽又理解了上台学员和台上很是不同的情境,如换作我,即使台下看得清晰,上台也未见得处理好,我这沉重的身子,还不知是什么情形。

图片

1)第一个个案(哀伤处理)。

父亲去世十几年,可每每想起依然会泪流满面,五味杂陈。我的酸楚告诉我什么?这里林老师讲到一个很有用的信息:即使这个女儿没表达透,细腻的父亲也能感受到。悲伤是必然的,我的身体需要哀伤,她的身体需要有这个哀伤的过程。我还在为当年父亲的遭遇同理,所以酸楚。在案主的个案中,她需要用酸楚去同理,当年爸爸敢于在那么小的我面前表达脆弱,他讲出来只是需要被理解,因为笃定这个女儿可以懂我,可以安慰我。我的酸楚是我要去同理它,每一次酸楚出现,都是在对在天之灵的爸爸说:“爸,其实我懂你"。追火车的画面,含有怜惜,你们看到了吗?哀伤要用温暖来做的,用温暖抚慰了五味杂陈。我曾经给了爸爸荣誉,面子,理解(有可能是这世上最理解他的人)。第一案主这个个案的转化点在于看到她能同理父亲,岂止是爱啊,而是比爱更深的怜惜,当案主听到这些词汇时,她终于释然了,她那些不知所明无处安放的情愫终于有处安放了。林老师对人性深深的洞察,现场抽丝剥茧细致入微的分析与看见,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这个个案也让我看到,人世间如此深沉的父爱,父女间有如此深刻的连接,几乎到灵的地步,一个眼神都是呼应,都是懂得,都是感应,那时除了感动,还有对老师的羡慕,真的,是爱,和人与人之间深刻的连接,让这人间值得,难怪案主在生活中是如此有力量的人。

2)第二个案主的个案(处理和妈妈的关系,同胞竞争)。

真相的翻转在于:妈妈很爱弟弟,这是真的,但她也爱你,这够了吗?(你们不知道潮汕人重男轻女多么根深蒂固,这是人性的部分,林老师说)。爸爸妈妈给了我信任,不包办我,给了我很大自由信任,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肯定。案主要先被看到,有情绪要先处理情绪,自己被看见才能看见其他人,爱才能流出来。案主需要知道妈妈的爱,每一个带领都是治疗师先看懂了妈妈的冰山,那是案主没看懂的部分,而现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治疗师的同理心修得不够,不准确,不深入。

图片

3)第三个个案个案(哀伤处理)。

看案主的原生家庭图,这个家庭是很有爱的,母亲和所有孩子关系都是粗线,关系都特别好,说明这个母亲爱的能力很强。那我为什么会这样难过?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无条件接纳我的人,当我遇到困难时,再也没有一个人,无条件支持鼓励包容我了。男人需要面子,女人需要疼爱,妈妈不仅是一个有爱的人,而且还是文艺的,有思想有精神追求的人,但她和爸爸的连接并不太好,关系一般,说明她最想得到并未从丈夫那里得到,一生寂寞。可妈妈感受到这个世上有一个人,爱她,懂她,怜惜她,和她最像,这个人就是案主。对于亲人挚爱离世,无论她年事多高,离开时都会觉得相处时间不够,无论哪个年龄离去,都会觉得遗憾。

4)归属感的个案(两个家族竞争)。

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处理归属感?归属感为何?(———被爷爷接纳?)谁可以给我家的感觉?谁是你的家?林老师这里谈到自己对家的理解:人在哪,哪就是家,我自己就是家,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我不靠外人给我的,难道我要靠88岁的老人家给我家吗?案主要问自己的。咨询师有没有把案主看明白?为什么会跑掉?因为咨询师头脑里没有概念和目标,咨询师看不到就带不到,林老师反复提到。先了解当时爷爷莫名其妙对案主有排斥,这里面有家族竞争关系,老的小的都看不明白,他爷爷奶奶更愿意帮助弱小(有这个可能)。你知道你的受伤怎么来的吗?你觉得不公平?你的哥哥也许会觉得更不公平,林老师末了又补充一句。两个家族竞争没有绝对公平,当你感到不公平时,那是真的,但那不是你的错。站到更大系统、更高维度去看,就会找到很多答案。林老师现场掷地有声精准的问答,常常一针见血,引发人深深思考,令人诚服!

图片

5)第五个个案。

相信现场每位学员都被林老师摆出的雕塑深深震憾到了,那种撕扯的张力淋漓呈现,何况案主本人,会有更多感触。通过雕塑和冰山让案主清晰看见:妈妈嫌弃你并非你不好,而是后悔她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你害妈妈的,全部都是妈妈自己的选择。最后看见妈妈的心声:“我没有,但我希望你有”,这就是爱!击打人心。为何只言片语记下这些片断呢,因为它们会嵌入我灵魂吧,这些不同于以往读书写字,看他人分享或与人交流,这些现场发生在我心中头脑中都是有着深切画面感的,让我对复杂人性和人世间深沉的爱有了更多了解和觉悟,这些于我言就是课程最大的价值所在。


 2、复杂感受

这次高阶之行,有收获,有颀喜,有震憾,有感动,不过不得不说这中间还夹杂些自卑和失落。高阶与初阶很大不同是,高阶是掊养专业冶疗师的,所以现场好多人都是专业人士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只为因林老师一句,要想做好自己的心理冶疗师,就要敢给别人做而来到高阶课堂呢?我不会忘记自己学习心理学初心,其实没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也不是因为钱多,轻松付得起学费,我想更深地探索自己,我想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不过我仍然很开心的,认识这些优秀的学友,不羡慕不嫉妒更不恨而是欢喜和感激,单单是看他们课后分享总结就有收获和感动。比如那位况同学,虽然他不认识我,但我已然认识他了,那天看他上台接力做个案时已惊讶他不同于初上台学员紧张而自然松驰。真诚,幽默等词汇还不足概括,对,是“一致性”,用一致性比较好,就像林老师说的越一致性越能做好咨询师,他那时做到了,所以没有让自己陷入闲聊模式,在规定时间内都保有智慧清醒聚焦目标,问的几个问题都是有用。后来知道他其实早已处理过上千个问题家庭案例,并以此为生干得风生水起的老手了,听了他的微课,确实用心和有天赋的,虽然差不多都是林老师讲的那些内容,但他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讲得通俗易懂易于落地。越分享,越幸运,越成长,的确,他录这些课分享他人本身就是很好的落地消化。我听着也觉到很多启示,别有收获。所以,感恩啊,感谢!

图片

 3、关于接幼童回家:自卑源于内在匮乏。

那天和琦聊起匮乏感,后来我也一直在想,我的匮乏感从何而来?在课堂上学习及小组观摩接幼童回家时,其实还没太多感觉。自学习理学后有一个觉知,自小我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只记取那些美好的画面,忘却那些不好的难过之事,是真的遗忘,但它们是存在的。高阶回来后有一个黄昏里,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想起那双红皮鞋。。。我在本子上写下那些汹涌而来的记忆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我好像第一次看见那六岁孩子的委屈和伤痛,为什么每次都要以那样激烈哭闹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为什么明明不合脚,她还要骗说合适呢?因为她太想要了?因为她总是得不到,因为她总是被拒绝,因为她总是被否定被指责。后来她不要了,她内化了大人们对她的评判:瞎胡闹,不懂事,不值得。今天作为一个成年人回望当年那个小孩,知道她的需求是合理的,欲望是合理的,即使物质上不能满足,精神也需要看见和不被评判,她其实是知晓当时家里的环境,体谅父母的辛劳不易,那些执,其实也并非物质上的,而是需要被重视、理解和看见。是的,是要爱,是缺爱。父母当然是爱她的,可是,伤害也是真的。今天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回望当年那个孩子,不会去抱怨父母和当时的环境,我理解着当年他们背负着自己原生家庭创伤背负着很重的生存压力,在己有的认知水平上已尽力做了最好。我只是仍然感到心疼,心疼当年那个孩子,那种小心翼翼,那种我不够好,不配得感一直追随,以至后来养成自卑敏感,遇到复杂的关系就想逃避。心疼当年那个孩子,也心疼着父亲,他两岁时失去自己的父亲(坐牢),和有心脏病几乎没什么劳动力的妈妈相依为命,很小去到外地谋生,很难想像当年那么小的他都经历了些什么,他说起有一次过年家里仅有一袋米被人偷去绝望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一直到现在对自己逝去多年的父亲都充满怨恨,恨他毁了自己前程,年初时第一次听他聊起这些我才发现之前是如此不了解他,我看到他内心的匮乏和不安全感,深深的,像深不见底的黑洞,我好像第一次思索他为什么是那样一个人,那样长久地与自我失联,那样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打岔,也可能因为与真实的自我连接太痛了。心理学的整合就是颀赏和接纳往日幼童,把一个个当年不被接纳流浪在外的自已接回家。当这个不能接纳时,自我就会很低。我试着给自己做接幼童回家,效果并不很理想,林老师说,自已给自己做效果不好,一会儿头脑,一会儿感受,的确,下次要找他人来做。小时候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呢,你喜欢她吗?她是一个伶俐聪明的,有灵气的,有着丰富幻想力的漂亮小孩,在乡野长大的她,很小就懂得和大自然连接,是那种能与天地自然对话,呆在其间玩耍一整天也不觉乏味的小孩,这本领让后来的她无论遭遇多大困难都能从中获得力量和抚慰。我喜欢她,颀赏她。

 

4、相爱,或者死亡。

特别想记下最后一天临下课时的一个小片断:有一个学员问林老师,如何恢复到16岁前和爸爸的关系(因着中间爸爸做错一件事,让她和妈妈无法释怀而关系疏离)。林老师并没有问发生什么事,而是让人递上一张A4纸,在上面写下“欠债”二字。“欠债,二十年过去了,我做错了,但我还不了”“你选择原谅,还是放下,是你的选择”林老师边说着边神情凝重地在台上走来走去,不时把纸片从身后亮出来,“不原谅时,时不时把这张牌子亮出给对方看,提醒他,是你欠我的”,她在台上的演示真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让人印象深刻,我在心里暗暗惊叹,哇!这就是大师的课堂,每一分种都是重要,时间都快要到下课了,原本可随便说说这个理的,但她没有,她一定要亲自这样演示,倘若她只是随口说说,可能过后容易忘掉了,可经她演示的这个画面,我怕是此生难忘了!那时脑子里忽然冒出《相约星期二》中莫里老师与学生米奇的一段对话,也是奥登的一句诗:“相爱,或者死亡”,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米奇,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图片

最后记一点关于金句的感想:

林老师课上金句很多,我也一直记不停记,记下对自己日后所思所行也是有所参照。但另一面,我知道,那些金句其实是林老师本人长年习得悟得修得行得而结出的果实(正如她自己说,她所说所授的都是她自己做到的,她坐那里,的确就是模范),倘若人未修到那个份儿,未行过必经路,那些金句当时让人眼前一亮或发人深省的一震,过后却容易忘掉的做不到。想起前段时间听读库老六和梁文道的访谈,讲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步调快速而急切,现代人太需要一个干货,一个金句的结果, 以为那样就能为我所用就会让自己茅塞顿开或憣然醒悟的走捷径,须不知珍贵的是中间那智慧生发过程,没有体验和经历那些过程,难以真正成长。所以还是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的学习、成长和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