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督导报告,是从学习的视角来写的。两天六个个案督导听完,感觉必须要加上“反思”这个部分。这是我第一次上林老师的督导课,之前一直猜想督导课会是什么样子。两天下来,有两点特别大的学习和反思。
一是针对每个议题,林老师首先会问,人类的这部分是怎么来的?比如人类的低价值感,人类的自卑,人类的权威恐惧等。这样一下就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对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二是对“真相”的评估,不会因一点或片面,就去应证某个理论。而是全面考量,最终形成全面,完整,信服的个案概念化。
言归正传,回到今天的个案。
案主的议题是低价值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缘由是小时候出生时,因为妈妈的身体原因,她觉得有一些“不被期待”。
一,先谈对资料整理和利用的学习和反思。这点感触很深。
在林老师的督导中,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案主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都是有价值的。就看咨询师能不能听得懂,用得上,能不能和案主的冰山联系起来,和案主的议题联系起来。这点真的是很考验咨询师的基本功。而林老师恰恰具有这样“点石成金”的能力。
试举一例,案主说“我躺了七个月自己就突然会坐了”。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时,只觉得这是一个负面的点,这是案主的一个抱怨而已,没有多想。可没想到,林老师在后来的督导中,把这一点和案主的冰山联系起来,“所以,案主觉得她的出生是一个担负,是对妈妈的担负,----,她从小就有很大的力量和坚强。”担负一词一出,案主的冰山立刻活了。之前,我一直被“不被期待”四个字受限,一直无法精准的描述出案主的感受。担负一词一出,瞬间感觉冰山上下通了。
再举一例。过程中,案主陆续提到妈妈和爸爸关系,提到妈妈失眠,也提到自己倒头就睡,自己现在和老公关系稳定等。这些散在的,碎片化的信息,散落在50分钟的叙述中,但在林老师那里,却把它们抓取,提炼出来。
“你和你妈妈有什么不同?”
“你妈妈失眠,你倒头就睡。这代表什么?能代表你处理情绪的能力是超过妈妈的吗?能代表你没妈妈那么焦虑 ,是吗?”
“妈妈会和爸爸吵,你和爱人关系很稳定,这又代表什么------”
再想举一例,在问到案主和妈妈有什么不同。案主说,我会关爱自己的孩子。如果是我,我就松口气,跳过去,问还有吗?但林老师在这里神来之笔,加了一句,“你会抱他吗”,一下子,就和案主小时没有被抱的记忆连了起来,也为后面让案主抱内在小孩作了铺垫。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力抵千钧,我事后复盘,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类似的还很多,比如,案主说自己的出生,“是个意外“。林老师说”确实是个意外,意外的惊喜”。这为后面的“这世界喜欢你来,你为这个世界作了什么?”同样是个铺垫。
二,对人类共性议题的探讨和不止于此的引导
前面我也提到,针对案主的每一个个人化的议题,林老师都会从人类的视角来问,人类的这一点怎么来的?这个督导方法对咨询师的学习非常有作用。
这次关于价值感,林老师就不停的启发咨询师,一个人长长长,怎么就长成了自卑,长成了低价值感,这部分是怎么来的?关于这一点的总结,其它同学在他们的报告中描述的非常详细,心理营养,高期待,周遭原因等,我就不多赘述了。让我印象深的是,谈完这些通用的部分,林老师最后问,那案主呢,她的低价值感好象比常人还要重,她的低价值感呢?她的特殊性在于“她对她的出生就带着自我否定性,所以特别重”。谈完通用原因,再谈这一点,一下就对案主的低价值有了体验性的理解。关于这一点,我这几天翻笔记也在思考和反思,不能止于理论,止于常规,常规的同时,一定要同时看到每个个案的个性和特殊性。这样才不是干巴巴的个案概念化,不是条理性的个案概念化。
三,对把光带进去的学习
在林老师示范的督导中,随时会把光带进去,似乎文采的咨询,笼罩在一圈光幕布之中。这里也随举一例。(因为记得不清,有些话是我按自己的风格加的,见谅)
“案主,妈妈三次想打掉你,可都阴错阳差,似乎天公之美,就要留下你,这是一个意外,可这个意外却发生了三次,这代表什么,”
“能代表世界也喜欢你来到这个世界吗,连停电这样的事情都发生了?”
“你后来对这个世界什么了什么”
“世界是因为你的缘故,多了一些什么?”
“总而言之是你非要来到这个世界不可,所以你一定是对这个世界做了一些东西的”
“你不是作咨询师吗?你帮了多少个人,你救了多少个人,你让多少个家庭改变”
……
四,对雕塑的学习。这点感触最深。
雕塑学习点1,作雕塑时,一些重要的问题,一定是要让案主站在那个位置上说的,换成角色,说的再好听,当事人是不会相信的。 “如果他会相信的话早就相信了”。所以,重要的问题,去问一个“不知头不知尾的扮演者,一个根本就不知道真实情况的扮演者”,是没有用的。是“塞不了的”。林老师的这些话,清晰明了,如雷灌顶。
举例说明,比如说我们问爸爸你喜欢这个孩子吗?这个是不能够去问爸爸那个扮演者的,因为他讲的是不当真的,只有案主本身站在爸爸那个位置里面讲,那才是他心里面承认的。
雕塑学习点2,案主一直拒绝接纳内在小孩,觉得她不可爱。案主的这个观念非常强,案主也呈现得非常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一个雕塑是如何一点点推进的。
第一步:先让案主和妈妈联结:看到她和妈妈不同的,和相同的地方。
第二步:让案主和婴儿联结:你怎么看这个婴孩?
在这里第一次遇到阻力,案主明确表示,“这个婴儿不受妈妈欢迎”。
林老师问,那你欢迎她吗?你欢迎她来到这个世界吗?
案主依然说“我不欢迎她,她不可爱”
从这里开始,对雕塑的精准把握就开始发力了。
林老师先从婴儿入手“把你所有的委曲说出来,这个委曲不是对妈妈的,是对长大后的案主的”然后细化这个委曲,“你这么努力,如自生自灭的长大,不记得妈妈抱,没有人照顾,如此坚强,可长大后的你说不喜欢你”。
婴儿说:我还不好吗?我这么努力,我努力来到这个世界,努力的长大,努力成为你们的骄傲。我做的还不够好吗?你告诉我,你要我怎么做你才会喜欢我?还不够吗?
“我不需要别人,我只需要你,我需要你接纳我,需要你喜欢我,需要你爱我。”
现场好多同学已泪目,但案主停顿了许久,依然说:“你怎么做我都不喜欢你。太累了太苦了。他们后来爱你是因为你做得好”(写到这里,我为案主的真诚,勇气点赞,正是你的真实呈现,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见识了下一步的雕塑。)
林老师说,这样对一个孩子公平吗?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件事情,妈妈也做不到这件事情,只有你能够做得到,就是长大的你允许她可以不要这么用功,可以做错,如果今天你能够为她这样子去做,那么她就能够释放你,你可以允许她?
案主还是无奈的说:我现在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可我就是觉得她不可爱。
林老师:你的意思就是我就没有理由的不喜欢你,对吗?
案主点头。
启动雕塑第三步,请人来扮演案主现在的儿子。
儿子:我6岁了,我会做错,我会达不到你的期待,可能会失败,你能接纳我吗?
案主面对现实的儿子,似乎内心突然松动了,说,“我会努力做”
确认了这一点,雕塑启动第四步,再次回到小婴儿。
小婴儿问案主:我会犯错的,我可能没办法达到你的期待?你能接纳我吗?
这个时候,案主的表情开始了一点点的放松,一字字句,认真的说:我愿意努力接纳你。
哦!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没想到林老师并没有放过,而是稳稳的在这里作了一个强化。这点也让我学习很多。林老师说:看到吗?这个孩子的要求多么低,你都没有说接纳她,你只说努力,她就高兴。要求多么低。所以你愿意多做一步吗,你可以做什么?
这个时候案主开始动容,抽泣。这个时候,林老师没有强加案主,转身让小婴儿发出邀请:伸你的手出来,看长大的你愿意拉你吗?。当时我一时有点困惑,怎么是小孩主动于成人呢?但瞬间想通,这个小婴孩子,本来就是坚强,有力量的。
雕塑第五步:和内在小孩子的对话。
“当你握住她的手的时候,你心里面想告诉什么?你跟她说什么,她就会接受什么。告诉她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案主:她是一个生命力很顽强,------坚强-------有一份良善和热爱-----努力------聪明--------幸运------
当案主一点一点说出孩子的特点,林老师突然回到主题:“这样的孩子不可爱吗?”。水到渠成,到这里,案主终于说出“你很可爱”。当案主说这句的时候,她说感觉到小婴孩此刻好有力量。
当这一点修通后,接下的转化就自然发生。案主愿意看见,喜欢,接纳小时候的自己。
这个雕塑真得太有学习价值了,一点点推进,一点点松动,一点点转化。看到了雕塑的层层展开,看到了个案的心路历程,看到了老师的耐心与从容。我昨晚把这个报告先发督导群了,同学的反馈更精准说出了这一点,“这个个案就是感觉到林老师的转换与撬动环环相扣,最终进来了温暖,呈现了接纳”。
敲重要,最后的冥想,非常的细腻,我把重要的点记录下来。与大家再次感受:
你好好的抱抱她,她等这一抱就等了37年,37年很长,她一直等着你喜欢她,接纳她,这个是妈妈做不到的,世上也没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做到,只有你能做到的。你从心里面看这个孩子,你就会看到她向你跑来,跑到你的前面,你把它拉进你的身体里面,她就可以安然的坐着,你能够对你自己的儿子做这么多,你也能够把小时候的你接回来,她终于回家了。
你好好的抱一抱她,只要她在你的怀里,她就不再害怕,她就知道她没有要做到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够被人家接纳。所以好好的把这份感觉在你的身体里面,好像头上有光一样,进入到你的大脑里,进入到你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知道,我看到了小XX,我喜欢她,我接纳她,我允许他,她就作为一个孩子,这是可以的。
今天做了一个选择。我选择接纳,选择允许,选择去爱。我对那个小XX说,我来接纳你,允许你,你已经足够好了,你这样善良,这样的坚强,我爱你,我真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