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在南宁专业课三阶做助教收获很大,从我眼中的林老师、助教作为案主、助教作为咨询师的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我眼中的林老师
作助教前
我眼中课堂上的林老师是一个很博学的人,设计的课程内容简单落地,学了回家就可以直接用;
现场个案的演示,更是让我叹为观止,忍不住拍案叫绝,个案演示层层推进,转化部分做的很是精妙;
提问环节是林老师课程的亮点之一,也是林老师实力的象征,因为如果没有很深的心理学造诣和大量的个案的积累,面对台下学员千奇百怪的问题是很难瞬间给到学员一个快速有效的精准回复。
最佩服的是林老师语言的精练和精准,无论是课堂知识的讲解、回答学员问题,还是台上个案的演练没有冗余的语言,直击要点和核心。
林老师是怎么做到这种程度的呢?
我想肯定离不开对这个行业的喜爱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2.作助教后
我一直认为一个很有界限感的人可能不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课堂中的林老师表达了她的一些界限,让我感觉林老师可能是一个严厉不好相处的人,在她面前会很拘谨和紧张,作助教后多了一些跟林老师更多相处的机会,让我对林老师有了更多地认识。
中午助教会跟林老师一起用餐并反馈一下有关学员的情况,主办方早早就准备好了午餐,并告知大家来了就可以吃,不用等林老师,吃完以后就可以回去休息,不必等林老师吃完,仅这一点就让我感觉对林老师这个人很敬佩,因为她会对助教有很多的体谅,细节处见温暖。
林老师很重视对学员情况和学员上课情况的反馈,这一点让我看到林老师对每一次课程的用心和负责任。因为我也经常讲课,我知道重视这两点对一个讲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老师会边吃饭边布置下午助教的主要工作事项并预告明天的课程内容,午餐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天林老师要做个案,林老师说下午的案主是我来定吗?我们当时没有get到点,以为林老师只是告诉我们结果,她发现我们没有回答问题重复了一遍,“下午的个案是我来定还是抽签定呢?”,我们助教反馈抽签会更有趣些,林老师同意了助教的建议。
作为助教,我们的建议被林老师认可了内在是很开心的,同时也觉得林老师对课程的设计很用心、而且善于听取意见。
走近林老师,让我看到:
一个很有界限感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温暖的人;
一个心理学界大师级的老师,还在专业上不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助教作为案主
本次专业课三阶对助教的内容有了一个较大尝试,那就是助教进小组做案主,由组内成员共同做个案,这个环节对助教即是一个福利也是一个挑战。
每个组基本上都有10多个学员,这些学员中即有心理咨询小白也有一些有心理咨询技术的心理咨询师,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中,考验的是助教的敞开度、接纳度和稳定性。
助教在这个过程中是双重身份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新手小白咨询师提问时会容易陷入到助教回答事件的八卦中忘记了咨询目标,这时助教提醒跑题要回来。有一定心理咨询技术的学员提的问题直击咨询目标时,助教会给予肯定并让学员记录下。
这种助教陪练的创意,即增强了学员的参与度,也让助教享受了做案主针对不同风格的咨询师的咨询体验。
最开心的是,我们在被10多个学员咨询师做个案后,现场林老师对我们的个案内容进行了点评;最神奇的是,我提供的原生家庭个案,我们是在小组内做个案的,林老师仅通过学员汇总呈现个案的问句就好象给我做了个案一样,直接将我的咨询目标的原生家庭情况呈现出来,把我的感受、想法说出来,很少流泪的我瞬间眼泪涌出来...看见即疗愈,我感觉我内在的纠结被人懂得、看见的释怀感。也让我体会到林老师的咨询功力太神奇了!
三、助教作为咨询师
当着10多个学员督导看助教做个案,考验的是助教的咨询功力和内心的强大。专业课不象亲子课那样只带学员分享和解答,也不象亲密课那样助教做完了小组讨论一下就结束了,专业课三阶的学员本身是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或咨询基础。
学员们可能不是一个够好的咨询师,但站在看客的角度各自都有不同觉察判断。学员对助教个案的反馈,考验咨询师的心态,如果把学员的反馈看成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无论学员对个案欣赏的部分还是不足部分的反馈都当成一个礼物开心悦纳。如果助教感觉被当众评判了,这真的是一面镜子看到助教需要自我成长的部分。
本次助教最惊喜的地方是,林老师给助教加餐,晚上在她的房间当面给我们督导了一个男性案主的个案,无论是男性案主的角度还是林老师的督导反馈都让我们收获很大。
这次的专业课助教收获很大,感谢南宁主办方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同时也看到主办方从布场到一些小环节的细致和用心,让整个场非常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