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林文采《爱的智慧》讲座笔记
2024-03-06

微信图片_20240306105201.png


做妈妈的都知道,要想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就需要充足的生理营养,但同时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充足的营养,林文采老师称之为“心理营养”。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是不同的,如果这个孩子在0-7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满足的话,他会一直寻觅,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了解了孩子的心理营养缺失,就知道在他的成长阶段如何去补。那么,我们如何满足孩子心理营养、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呢?


 这次讲座的内容分为三大块:沟通的层次、心理营养、儿童的天性。结束讲座前还进行了半个小时的问答环节。

首先分享一下什么是沟通的层次。沟通的层次由外而内分为打招呼、事实、观念/想法、感受、敞开这五个层次,而人之初是处于敞开状态的,这是一种真实的、全然的表达,但由于各种原因孩子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沟通的方式也在由内向外趋于表面化。

在婚姻中夫妻双方甚至会出现仅仅使用打招呼这样最表层的沟通方式。但人类具有与别人连接的天性,内心都渴望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沟通的层次就在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之间不断的跑来跑去。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跑来跑去呢?安全感。人对自己感觉安全的人会自动地接近,但越进入深层,人的心理状态就越脆弱。林老师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可以作为诠释:“我可以爱他,但不可以亲近他”。

从消极层面讲,有三个“不”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父母说的话不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不让他觉得丢脸、不让他的焦虑越来越多。

从积极层面讲,获得充足的心理营养,就可以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解决今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二个话题:什么是心理营养?心理营养的阶段有哪些?

当孩子从出生开始,只要提供足够的生理营养,孩子就会按人的生命本能成长:三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能试着爬、坐我还记得民间有种说法叫“三翻六坐九爬”)。只要生理营养足够,这些是孩子自己就会的,你有没有见过爸爸妈妈到了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对孩子说:“我们今天来学习抬头,抬头时应该*****”?所以,孩子的成长是获得充足的营养后自然而然就完成的,就像一棵苹果树一样,有充足的阳光、丰厚的土壤、适当的雨水滋润,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结出苹果。心理营养也是这样。

0-3个月的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有两条,第一条叫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出生,脆弱,不美,甚至是很丑,像个小老头。他不会讨好父母,任何要求都用哭声来表达,他能给父母带来的唯一礼物就是麻烦,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健康的妈妈在哺乳期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它会使妈妈对孩子产生满心的喜爱,无论这个孩子是否漂亮,怎么看都觉得孩子是那么的完美,拿什么都不肯换他。这时的妈妈不知道孩子今后会不会孝顺自己, 也不知道孩子以后是什么样子、乖不乖,但她就是那样痴痴的爱着她的孩子。

第二个心理营养是“生命中的至重”。用英语能更准确地表达:NO.1 in life。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事情比他更重要。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营养没有足够的获得,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寻找另一个重要他人,并希望从这个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而别人会觉得他很烦。如果孩子缺失了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这样的小孩很可能会早恋。他们会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们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也会带着这个期待到婚姻中,会一天到晚的追问,“你到底爱不爱我”?“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4个月开始到三周岁,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获得安全感其实是为分离做准备。母亲怀孕时与胎儿是共生状态,出生时剪断脐带是生理上的分离。在这个阶段,孩子想要分离,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又很难做到。因此孩子是很挣扎的。处理不好时,孩子会有很多的情绪。如何做才正确呢?

一方面是父母的关系要融洽、稳定、安全。夫妻关系好,孩子就会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父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总是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没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
妈妈的稳定性或者至少对孩子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孩子在安全的感受中,会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从而产生自信。这时,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又坚持”的妈妈是合适的。这里的坚持是指要孩子明白他要为他自己负责任。
  到了4-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爸爸在这个阶段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
爸爸的功能是角色认同。爸爸的爱是可以争取的,妈妈的爱是不可以争取的,这是由男女性别的差异造成的。比如爸爸认为正直是好的,孩子恰恰做了正直的行为,而爸爸又给与了肯定、赞美、认同,那么孩子就会朝爸爸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妈妈却不同。和爸爸关系好的孩子,通常是自信的、独立的、有价值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是有意义的。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假如爸爸对女儿说:“你很可爱”,女孩儿就会觉得自己很漂亮,她女性特质的部分就会发展出来。做性别认同时,爸爸做比妈妈做效果要好。假如爸爸对儿子说:“你很棒,我为你骄傲”,会感觉自己的生存是有价值的,爸爸看重的是他的内在特质,以便他不只用外表来取胜,长大后他不会抓很多外在的东西。

父母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说的话:我相信你......如果需要帮助,我在这里。不过由你来决定......我允许你做错......
  6-6(7)周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认知、学习、模范。这个时期学习的是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应对生活的态度。孩子以他的重要他人来做模范。这个模范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

    心理营养没有说过了期就不要了,如果一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成长。如果有缺失,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尤其是在恋爱期,他体内会分泌本体胺,这种内在的心理动机会激发他不断地寻找那个能无条件接纳他的人,渴望人家肯定他、赞美他。
  一定有听众会问:“我家孩子已经过了这个时期了,那该怎么办?”很简单,从现在开始补,没有早晚。只是补得越迟,困难越大。12岁之后会一年比一年难,过了16岁的小孩子就很难再相信父母,需要父母更有耐心,孩子至少会观察父母3个月的时间。

第三个话题:儿童的天性。林老师分别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解释儿童的四大天性以及如何应对(热血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儿童通常以某一天性为主导,其他为辅,顺应他的天性,引导他顺利成长是恰当的方式。

在最后半个小时的问答环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家长问:假如自己也给孩子心理营养了,但孩子还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该怎么办?林老师问:你的期待是什么?在做了一些解释后,林老师说,请记住:你的期待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没有义务这样做,人家满足了你,你应该谢谢他,人家没有满足你,那只是自然。

在另一个家长谈到现在的孩子为我独尊的状况时,林老师深有感触,她说现在的社会类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就是一两个孩子,所以孩子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团体帮助他了解人与人的不同,去学习人际交往,把握必要的社会技能。而在以前,从兄弟姐妹到亲戚邻居,我们可以跟十几个孩子每天在一起。玩的过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么办,跟别人性格不同时怎么办,某些人性格特殊凶怎么办,和谁闹了别扭怎么办……所有这些社会技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机会。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格外高,孩子在家庭中就成为关注的焦点,自然也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行为模式。

在回答关于“问题儿童”的问题时,林老师强调不要太关注那些外在行为,那些只是信号,要关注的是情绪的影响。“我可没有看到什么叛逆的儿童,我看到更多的是不知道怎样沟通的孩子和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孩子”这是林老师常讲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