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温尼科特:父亲,要拥有不退场的勇气!
2024-04-24

微信图片_20240424133907.png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许多母亲来找我讨论这个问题:“父亲该做些什么?”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在很多情况下,父亲都不能参与到宝宝的养育中。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小宝宝清醒的时候,他多半都不在家。

就算父亲在家,母亲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何时该请丈夫帮忙,何时又该叫他别碍事。在父亲回家以前,母亲先把小宝宝送上床,通常比较简单,因为这就像先洗好衣服、把饭菜煮好,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母亲们也多半会同意,天天分享育婴经验,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即使那些细节在外人看来有些愚蠢可笑,但在当时对父母和小婴儿来说,却十分重要。

从小婴儿长到蹒跚学步的幼儿,再到大一点的小孩,其中的细节会越来越丰富,而有了这些点点滴滴,父母的感情也会更加深刻。

我晓得,有些父亲刚开始面对小宝宝,会非常害羞,甚至也有些人永远都无法对小婴儿产生兴趣;无论如何,母亲都可以请丈夫帮点小忙,或是当丈夫有空时,安排他在一旁观看小宝宝洗澡。假如他愿意的话,甚至可以让他动手帮忙。

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早点请父亲加入一定是件好事。

毕竟,人各有异。有些男人觉得自己比妻子更适合做母亲,但这种人可能很讨人厌。他们会随随便便就跳进来,当半小时耐心十足的“母亲”,然后又率性的走了,完全忽略当母亲得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才行;这种父亲当然特别令人讨厌。

另外,还有些父亲或许真的比妻子更适合当妈妈,不过,因为客观因素的缘故,他们仍然不能父兼母职,所以还是必须找个办法解决难题,而不是让母亲淡出育婴场景。

还好,母亲通常都晓得如何胜任母职,她们可以等丈夫想帮忙时,再让他加入就好。

通常,小婴儿第一个认识的人是母亲。小婴儿早晚会认出母亲的某些特质,而这些或温柔、或甜美的特质,也总让我们想起母亲。不过,母亲也有各式各样的严肃特质,例如,可能很严格、很严厉、一板一眼的。

我敢说,小婴儿的心中会逐渐累积某些跟母亲没有绝对关系的特质,而这些特质最后会成为小婴儿对父亲的感觉。而实实在在有个可以敬爱的强壮父亲,要大大好过让母亲来撑起父亲的角色。

所以,在父亲以父亲的角色进入小孩的生命时,他同时接收了小婴儿对母亲某些特质的感情。而这样的接手,会让母亲大大松了一口气


亲角色的重要性


让我来叨叨父亲角色的几种价值。

1、照顾好妻子的身心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父亲需要在家,他在家能让母亲感觉身体健康、心灵快乐。

小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敏感的。或许该这么说,假如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最先察觉的人会是小孩,他会因此活得更轻松、更满足、也更容易养育,他是以此来表达他的感激。

父母的良好关系提供了坚固的事实,让小孩可以围绕着这个事实来建立幻想,这就好像是一块磐石,在孩子脆弱时候可以去依傍,在需要独立的时候可以去踢打;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是孩子将来面对和解决自己人生中其它三角关系的钥匙。

2、帮母亲在家中树立权威

第二点是我在前面提过的,父亲必须做母亲的道德支柱,为她的权威撑腰,并成为律则与秩序的代言人。

因为律则与秩序向来是母亲努力在小孩的生活中培养的。父亲并不需要随时在场,可是他必须常常出现,让孩子晓得他是真实存在的。

小孩的生活多半都是由母亲一手打理,如果父亲不在家,小孩也会乐见母亲有能力掌管家庭。当然,每个女人都得要能够在言行上展现权威;可是,要她一肩挑起一切,同时扮演严肃的黑脸与慈爱的白脸,那么她的负担也未免太重了。

此外,小孩最好还是双亲都在比较好,其中一个可以尽情发挥慈爱,另一个则可以成为孩子烦心的对象。这一点是有稳定作用的。有时,看到小孩对母亲又踢又打,会让人忍不住猜想,假如有丈夫做后盾的话,小孩很可能想踢却又不敢踢的对象其实是父亲。

何况,每隔一阵子,小孩就会痛恨某个人,假如没有父亲在场来制止他,孩子就会转向去恨母亲,但这又会教他困惑不解,因为小孩最爱的人正是母亲。

3、丰富孩子的世界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小孩需要学习父亲的正面特质、以及他鲜活的性格。


可能的话,在生命初期,当小孩对人间万物的印象特别鲜活时,这就是小孩认识父亲的最佳时机。

当然啰,我并不是要父亲们去强迫孩子接受他们和他们的人格。有些宝宝在几个月大时,就会转头寻找父亲,每当父亲进屋时,就向他伸出小手,并留意他的脚步声。

不过,也有的小孩会对父亲感到厌烦,慢慢才让父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人士。有的小孩会想要了解父亲的为人;有的则把父亲当成梦里的对象,以致于根本不认识父亲在他人眼中的实际模样。

不过,假如父亲就在身边,也愿意了解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就很幸运。而且最快乐的是,父亲会大大充实他的世界。有父母共同承担养育小孩的重责大任,这就是一个美满的家庭。

父亲可以充实孩子生命的方式太多了,几乎不可能尽数。

而孩子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构建,起码有一部分,缘起于他们注视着父亲所爱的事业的时候。当父亲逐渐透露早出晚归的工作性质时,孩子也会觉得,彷佛有个崭新的世界向他展开。

亲们,活下来!活下去!


父亲可以为小孩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的活着,而且是在孩子幼年时期持续存在着,永不退场。

孩子理想化自己的父亲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也重要的是,孩子们内心也希望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平凡地度过在一起的日子,从而逐渐地了解父亲作为一个人的优点和局限。


故事1
缺席的父亲 vs “掀房顶的孩子”


我认识一对兄妹,他们回忆曾经在战争年代中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当时父亲在陆军服役,他们独自跟母亲住在美丽的花园洋房里,拥有生活所需的一切,甚至还远超过所需。

然而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会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他们甚至差点把房子给拆了。今时今日,当他们回顾当时周期性的情绪爆发,才发现那些行为,都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亲的呼唤,希望他能出现在自己面前。

所幸的是,母亲总是为孩子们读父亲的来信,这种隔空的交流,帮助两个孩子度过了因父亲缺席而生的艰辛。


故事2
缺席的父亲 vs 理想化的男人


再来看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在她出生前就过世了。

这个悲剧是,她心中只有一个理想化的父亲形象,可以充当她认识其它男人的基础。她没有父亲,因此从来没有过父亲令她失望的经验,这一生她总是把男人想象成完美无缺。

可是,难以避免的是,她所认识的每个男人,迟早都会露出缺点,接着,她就会陷入绝望,不断抱怨。

可想而知,这个情感模式毁了她一辈子。假如童年时她父亲还活着,她就可以发现,他虽然完美,但是也有缺点。又假如在他令她失望因而痛恨他之后,父亲都还能依然守候在旁,如今她不晓得会有多快乐。


我们都听说过,有些小孩在孩提时代从来不曾单独跟父亲相处一整天,甚至连半天都没有。在我看来,这是很悲惨的。

我得说,母亲偶尔得把父女或父子送出门,来一趟探险之旅,这是做母亲的责任。这个作法必然会得到父亲与子女的感激,有的人还会一辈子珍惜这些经验。

所以,假如你的丈夫在家的话,你会轻而易举的发现,费心帮助他跟孩子互相了解,是绝对值得的。虽然,你无法让他们的关系变得充实,因为那全看父亲和孩子本身。

但是,你绝对有能力让这样的关系变成可能。

而对于这样的可能,我想,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跟标准